由于空区治理工程的隐蔽性和复杂性,要求必须对治理工程质量的终效果进行检测。为此,应在治理区域内选择一定范围的路段对采空区底板以上受注层进行质量检测。检测的目的是:采空区治理施工后地基稳定性是否满足设计的要求,并根据不同公路工程对其变形的允许范围确定评定标准。采空区治理工程属隐蔽工程,对它的质量控制一直是一个难题。除了在施工过程中由业主和监理工程师严格按照设计文件和规范要求,矿山充填系统的主要构成要素,对每一道工序进行监督外,在治理工程结束后,必须对施工质量进行检测,全尾砂膏体充填工艺流程设计,一般检测的时间应在注浆施工结束后6个月进行,主要是考虑到在注浆期间,注浆压力会对地下采空区产生较大的应力变化,注浆结束后,采空区内应有一个压应力调整的过程,才能达到采空区地基平衡稳定。
我国是矿业大国,矿产资源丰富,全国约有各类矿山企业16.5万座。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尾砂排放量高达15亿吨以上,如何妥善处理如此巨大的尾砂量一直是矿业界急需解决的难题。
目前,尾砂处理方式分为两类,一种是采用地面尾矿库堆存,将选矿厂产生的尾砂经浓密或压滤后输送至尾矿库堆存,大流量高浓度连续充填工艺的应用,尾砂堆存分为干堆或湿堆两种方式;另一种是用于井下采空区充填,将浓缩后的选厂尾砂直接或与胶凝材料混合搅拌形成的充填料浆输送至井下回填采空区,充填料浆输送方式有自流或泵送两种。近年来,国内尾砂处置主要采用井下充填为主、尾矿库堆存为辅的处理方式。
沉陷学理论认为当时间大于5年,采深采厚比大于80,江苏充填,且无新的开采扰动时,可认为对地面建筑物包括公路工程无特大危害,不需要治理,反则必须对高速公路下的煤矿采空区进行治理,由于煤矿空区塌落后形成的空洞体积较大,其空洞体积的大小是在勘察阶段由技术人员依据勘察成果确定的,与采空区上覆岩层的剩余沉降量有关。经过公路建设科技人员的多年探索,认为采用全充填式注浆法治理煤矿采空区是较为科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