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密机是目前在固液分离工艺过程中的一种新产品。由于投资少、占地面积小、、底流浓度和溢流水的质量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不仅如此它还可以真正实现智能化操作。一般情况下它的处理能力比传统的浓密机,要高出2至3倍,直体部分加装倾斜版后效率可达传统浓缩机的4~8倍;底流浓度可达70%;溢流水的质量能够轻松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因此,小型浓密机的技术设计,它非常受同行业的青睐,下面简单介绍一上深锥浓密机的工作原理
良好的浓密机沉降工艺过程,必需具有三个不可短缺的阶段。那就是:混凝脱稳阶段、凝聚造粒阶段、过滤压缩阶段。然而这三个阶段的实现必须要有一定的设备来保证,否则絮凝反应就不可能达到充分,江西浓密机,固液分离的效果就不可能达到理想的状态。
浓密机主要是用于浸出液浓缩和废水处理等需要固液分离的工作环境。
早期的浓缩效率及处理量不好,而且频频出现问题,如细粒沉降效果差,易产生“跑粗”,溢流水含量大和底流浓度低等问题,全尾砂絮凝沉降与浓密机脱水技术,主要是因其技术和设计的问题。下面烟台鑫海矿山机械公司简单的讲解下哪些设计影响了浓密机的处理效果:
一、沉降槽结构的设计
1、沉降槽槽帮较浅
通常情况下,沉降槽的生产能力与沉降槽的槽帮高度无关,仅取决于沉降槽速度和槽体的沉降面积。如果槽帮较浅(≤3.1m),颗粒在下降的过程中,会随着矿浆的密度增大,沉降速度会逐渐减小,当在槽内某一界面达到临界速度时,该截面位置会随着进料与矿浆性质变化而变化,难以控制其浓缩效果。因为,槽内的固体颗粒不是在静止的液态中自由沉降的。
2、溢流沟设置在槽内部
较早的浓密机采用的是内置溢流沟装置,它离槽顶边有8.15m高的距离,而且被木板盖住,在其运行的过程中,工作人员无法观察到溢流沟的情况,沟内的沉渣不能被及时清理,浓密机充填系统的技术应用,长久下来,溢流沟易被淹没,导致失去溢流作用。
二、刮渣装置设计
早期深锥浓密机的刮板装置采用的是二对工字梁长短刮臂设计,长短刮臂成十字型安装,每根刮臂上的刮板之间都留有空挡,且长短刮臂上的刮板相互交错着。在刮渣的过程中,周围的渣都是静止状态,刮渣的阻力比较大,每次刮动,所移动的距离都比较小,所以需要多个周期的刮动才能将渣排出,这样间断的刮渣效率比较低。
这种设计的刮臂,实际上是一根由斜拉杆拉着的悬臂梁,它的斜拉杆刚度很有限,一旦工况波动或者排渣不及时,便会使得槽底沉渣堆积,以至刮板很难刮动,造成上翘,如果提升干因锈蚀无法提放的话,槽底沉积排渣不及时就会变硬渣,造成刮臂弯曲变形等。为了减少这种现象发生,必须定期停机掏槽,清楚槽底沉渣,这样就加大了掏槽的次数。
浓密机主要用作浓缩和废水处理等需要固液分离作业,它可将可将含固重为10%~20%的矿浆通过重力沉降浓缩为含固量为45%~55%的底流矿浆。
但是浓密机的使用过程,有些小技巧能够提高浓密机的使用效率,你清楚么?
一、合理使用絮凝剂
浓密机内絮团的大小决定了沉降速度,它与絮凝剂的分子量大小及添加速度有关。使用分子量为500万到2000万的絮凝剂并以缓慢的速度添加,有利于大絮团的生成。合成的高分子聚合物电解质絮凝剂有离子型和非离子型,非离子型絮凝剂如x-308等,具有无毒、无腐蚀、来源广的特点,应根据矿浆的物理化学性质来选择,例如颗粒带正电荷的应加入阴离子型絮凝剂。
根据矿粒形成絮团的时间来确定搅拌速度重要,开始时搅拌速度宜人,使絮凝剂充分、均匀地溶于矿浆中,当颗粒絮团形成后,应适当降低搅拌速度,避免因转速高使刚生成的絮团又遭破坏。絮凝剂稀释到0.1‰ ~0.25‰之间为宜,尽量采州自动控制添加量以保持给药和浓度的恒定,所选的药剂应能加快沉降速度,保证凝聚效果。
二、分段给料
浓密机的加料筒设于浓密机的圆心,它由竖直方向上的3个串联的搅拌室组成,每个搅拌室都能给料,搅轮叶片人小和角度各室均有不同,按搅拌强度由上至下由强到弱设计,以防止已形成絮团沉底时又被搅碎。每个室分别给药,可为絮团破或未形成絮团的矿粒重新絮凝。同时,适当增加给料装置的高度,直接让絮凝后的矿浆给到沉积层中,可增加细粒向上浮起的阻力,保证溢流水质。